新聞中心
聚焦中正動態,洞悉行業發展
1. 原料含氣或揮發物殘留
金屬或陶瓷原料在制備過程中可能吸附水分、有機物(如潤滑劑),或含有硫、氧等易揮發元素。例如,鋁合金在熔煉時若未充分脫氣(需在300℃以上保溫2小時),氫溶解度下降會析出氣泡(參考《金屬熱處理學報》2021年數據)。
2. 工藝參數設置不當
- 升溫速率過快:超過5℃/min時,材料內部氣體來不及擴散;
- 保護氣體流量不足:氮氣流量低于10L/min(根據ASTM B760標準)會導致局部氧化生成CO?氣泡;
- 壓力控制失效:爐內正壓需維持在0.05-0.1MPa,負壓易吸入空氣。
3. 設備密封性缺陷
爐門密封圈老化(使用壽命通常為500次開關)、電極引入處漏氣(漏率>1×10?2 Pa·m3/s時需更換)均會引入外部氣體。
1. 原料預處理
- 粉末冶金材料需在150℃烘干4小時以上;
- 添加除氣劑(如六氯乙烷用于鋁合金),用量為原料質量的0.2%-0.5%。
2. 工藝優化
參數 | 推薦范圍 | 依據 |
---|
升溫速率 | 2-3℃/min | 《熱處理工藝手冊》 |
保護氣體純度 | ≥99.999% | ISO 8573-1標準 |
均熱時間 | 每10mm厚度保溫1h | 實驗數據統計 |
3. 設備改進
- 采用雙層O型圈密封結構,漏率可降至5×10?? Pa·m3/s;
- 增加真空預抽步驟(抽至10?3 Pa后再充入保護氣)。
對于高溫合金(如鎳基合金),氣泡可能源于碳氧反應。此時需:
1. 使用氬氣替代氮氣(避免生成TiN等化合物);
2. 控制碳含量≤0.08%(參照GB/T 14992-2008)。
通過上述措施,氣泡缺陷率可從15%降至3%以內(某航天材料研究院2023年報告數據)。實際應用中需結合材料特性與設備條件動態調整參數。